• 服务热线:400-6688-955
证书查询

迈向制造业强国 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时间:2017-05-31 09:05:01【关闭】

从教育部公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两会代表热议制造业人才发展,再到人社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近期,制造业的人才问题成了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先得有一批名副其实的工匠,才能真正培养出“工匠精神”。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表示,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近年,技能人才缺口巨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提“工匠精神”,人社部专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未来几年,技能人才迎来利好,应该是肯定的。

结构性短缺

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尚不能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严格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另一方面,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达60万人,有的企业为一些高级技工岗位开出年薪几十万元的高价,就是招不到人,最后不得不聘请国外下岗的高级技工。

在广州、东莞、佛山等地举行的人才需求招聘会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相关的一些岗位出现在不少企业的招聘广告上,然后现实却是企业苦等,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在之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制造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创新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引擎。高度重视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引领作用,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

缺口形成原因

记者从有关专家那里了解到,制造业的人才缺口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同时,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需要什么样的人

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列出的“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在这份预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专业榜上有名。

根据《指南》,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人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

体制上如何培养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于清笈认为,《指南》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特别是明确了相关部门的任务分工,目标具体、内容翔实、操作性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她认为应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服务、院校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协同共进、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为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指南》对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均提出了重点任务。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优化,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应显著增强。

记者了解到,职业教育目前有一种新的尝试,即“一园一院”,将学院直接开到企业园区里。大学教育、本科教育重点推进探索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加强制造业相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把制造业相关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

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会长张勇对于“十三五”期间煤机行业人才培养如是说,煤机行业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改进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解决关键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高级技工方面,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标准,创建企业大师工作室,培养企业技术大师,充分调动和激发职工创新的积极性。

工匠精神的回归

教育层面,纠正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局面,优化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比例,探索开展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业文化普及、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结合试点。在国家层面,畅通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道路,改革现有职称评选方法,提高技术工人的薪金待遇,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增强职业吸引力。在社会层面,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新时期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增强技能人才的光荣感,鼓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倡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坚守,要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还须从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上下功夫。

要成为大国工匠,往往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工夫,必须要有一种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工匠精神不会凭空产生,大国工匠需要土壤。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让大家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点一滴刻苦的钻研来收获成功、创造美好的生活,进而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苗圩曾发文表示,加强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传统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升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依托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人才培养培训模式。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积极营造适合企业家型人才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注重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企业家人才,健全企业家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人才。

文章来源:imchina智能制造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迈向制造业强国 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5-31 09:05:01  【关闭】

从教育部公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两会代表热议制造业人才发展,再到人社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近期,制造业的人才问题成了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先得有一批名副其实的工匠,才能真正培养出“工匠精神”。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表示,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近年,技能人才缺口巨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提“工匠精神”,人社部专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未来几年,技能人才迎来利好,应该是肯定的。

结构性短缺

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尚不能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严格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另一方面,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达60万人,有的企业为一些高级技工岗位开出年薪几十万元的高价,就是招不到人,最后不得不聘请国外下岗的高级技工。

在广州、东莞、佛山等地举行的人才需求招聘会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相关的一些岗位出现在不少企业的招聘广告上,然后现实却是企业苦等,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在之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制造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创新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引擎。高度重视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引领作用,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

缺口形成原因

记者从有关专家那里了解到,制造业的人才缺口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同时,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需要什么样的人

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列出的“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在这份预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专业榜上有名。

根据《指南》,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人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

体制上如何培养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于清笈认为,《指南》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特别是明确了相关部门的任务分工,目标具体、内容翔实、操作性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她认为应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服务、院校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协同共进、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为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指南》对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均提出了重点任务。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优化,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应显著增强。

记者了解到,职业教育目前有一种新的尝试,即“一园一院”,将学院直接开到企业园区里。大学教育、本科教育重点推进探索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加强制造业相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把制造业相关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

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会长张勇对于“十三五”期间煤机行业人才培养如是说,煤机行业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改进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解决关键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高级技工方面,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标准,创建企业大师工作室,培养企业技术大师,充分调动和激发职工创新的积极性。

工匠精神的回归

教育层面,纠正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局面,优化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比例,探索开展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业文化普及、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结合试点。在国家层面,畅通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道路,改革现有职称评选方法,提高技术工人的薪金待遇,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增强职业吸引力。在社会层面,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新时期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增强技能人才的光荣感,鼓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倡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坚守,要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还须从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上下功夫。

要成为大国工匠,往往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工夫,必须要有一种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工匠精神不会凭空产生,大国工匠需要土壤。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让大家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点一滴刻苦的钻研来收获成功、创造美好的生活,进而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苗圩曾发文表示,加强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传统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升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依托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人才培养培训模式。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积极营造适合企业家型人才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注重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企业家人才,健全企业家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人才。

文章来源:imchina智能制造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江苏海渡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3031号


苏ICP备16014610号 服务热线:400-6688-955

江苏海渡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3031号  苏ICP备16014610号

服务热线:400-6688-955

QQ客服